初夏时节,我踏上了前往洛阳龙门石窟的旅途。晨光熹微中,我已站在伊水河畔,望着对岸那座承载着千年佛教艺术的山壁,心中不免生出几分肃穆。
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,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等朝代,连续营造达四百余年。我沿着伊水岸边的石阶缓步而上,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潜溪寺。寺中主尊阿弥陀佛端坐于须弥座上,神态安详,衣纹流畅,虽是千年前的作品,却依然散发着慈悲的光辉。导游讲解说,这尊佛像体现了唐代雕塑的典型风格,丰满圆润,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情。
继续前行,便至宾阳三洞。中洞的释迦牟尼佛面相清瘦,长目细眉,正是北魏后期“秀骨清像”的典型风格。我仰首细观,见佛像嘴角微含笑意,那笑意中似乎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悲悯。洞顶雕刻着精美的莲花藻井,四周飞天翩跹,衣带当风,令人恍若听到千年前的仙乐。
行至万佛洞,更是为之震撼。洞内南北两壁刻满了一万五千余尊小佛像,每尊虽仅寸许,却眉目清晰,神态各异。我凑近细看,有些佛像似乎正在低眉诵经,有些则作沉思状,无一雷同。古人云“纳须弥于芥子”,于此可窥一斑。
然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,当属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。攀登数十级石阶,抬头瞬间,我竟一时语塞。那尊高十七余米的巨佛端坐于八角形须弥座上,面容丰腴典雅,眉若新月,目含慈光,嘴角微扬,似笑非笑。无论从哪个角度仰望,都能感受到那慈悲的目光正注视着自己。据说这尊佛像的面容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,故而既有佛的庄严,又有女性的柔美。两侧的弟子、菩萨、天王、力士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神态与性格,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。
我坐在伊水岸边的石凳上,望着对岸如蜂巢般密布的石窟,思绪万千。这些石窟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,也记录了多少无名匠人的心血与智慧。他们一凿一斧,将信仰与艺术刻进石壁,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份虔诚与执着。
夕阳西下,伊水泛起金色的波光,卢舍那大佛在余晖中更显庄严神圣。我踏上归途,回首望去,那些石窟仿佛一双双睿智的眼睛,静静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。
此次游历,不惟观览了古代艺术之精粹,更在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洗礼。石窟中的佛像虽经千年风霜,有的已然残缺,然其神韵犹存,那种超脱、宁静、慈悲的精神力量,依然能够穿越时空,打动每一个驻足观看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