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暑神农架
张国祥
神农架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,也是相传野人出没的地方,更是一个避暑加游览的好地方。
我们在神农架避暑期间,住宿在木鱼镇的92号客栈,游览了神农架的六个景区。这里每一个景区都有它独特的魅力。
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区是官门山。官门山景区值得一看,游览后增加了不少知识。我们在母爱广场,看到了野人母子深情的世纪之吻雕像,感受到了母爱的崇高伟大。我们在密蜂园,看到了密蜂忙碌采花的场景,感受到了悬崖蜂厢的独特魅力。我们在熊猫馆,与国宝熊猫亲密接触,感受到了熊猫的呆萌可爱。我们在大鲵园,观赏这里独特的珍稀鱼类物种,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。我们在博物馆,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,仿佛进入了一个动物王国的世界,加深了对野生动物的感性认识。我们在民俗文化馆,领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。
官门山景区内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,溪水潺潺地流淌着,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。时而看到一片树叶从林间慢慢飘下,像花蝴蝶在翩翩起舞,落到水中后,又像一叶扁舟从溪水中划过,别有一番意境。看到这样的林间美景,淘淘情不自禁的跑到溪边的小石头上尽情地戏水,感受着泉水的清澈和冰凉带来的无穷快乐。
我们游览的第二个景区是神农坛。神农坛是一个展示神农始祖业绩与功德的文化旅游区。景区内有千年杉王、神农茶园等。矗立在景区内的巨型神农牛首人面雕像既是神农坛的标志性建筑,也是神农架的标志性建筑。淘淘体质很好,我们二人沿台阶上去准备近距离感受神农雕像的魏严与雄壮,我还未上到三分之一,淘淘就一鼓作气地冲了上去。在景区神农雕像广场,淘淘还和几个小朋友敲响了景区内的大鼓。

我们游览的第三个景区是大九湖。大九湖是由海沷1730米高原上的九个湖泊连接而成,是国家湿地公园,国家AAAAA级景区。
这里有二个美丽的传说。
传说之一:大九湖扎向平川的九座山头,看似九座山峰,实则是九条苍龙在争饮甘醇,龙头、龙须、龙身、龙尾无不形象逼真、活灵活现。现在当地还流传着“四川过来九条牛,走到九湖未回头,何时识得其中味,不出君子出诸侯”的传说。
传说之二:唐中宗李显被母后武则天贬为房州卢陵王,他做梦都想重登皇位,李显在梦中得到神农老祖点化,特命薛刚为帅,在大九湖屯兵、练兵,一举推翻了武周王朝,恢复了唐号,李显又再次登上了中宗皇帝的宝座。
我们乘坐景区内的小火车游览大九湖,寻找九龙畅饮甘醇的场景,探寻卢陵王的茅舍,秘踪薛刚反唐金戈铁马欲血拼杀的壮观场面,仿佛昨日的故事历历在目。
淘淘在大九湖拾到了几枚漂亮的鹅卵石,并在鹿苑与梅花鹿进行了亲密的接触。
我们游览的第四个景区是神农顶。神农顶位于神农架西南部的自然保护区内,总面积约883.6平方公里,是一个以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为背景,以生态多样化为特点的自然生态旅游区。神农顶是华中第一峰,海沷3100多米。
我们达到神农顶后,一下汽车就被迎面而来寒风来了个尽情的拥抱,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酷暑季节神农顶的天寒地冻。我们在神农顶看到有的游客穿着羽绒服,有的游客裹着毛毯,看来她们是有备而来。
由于天气寒冷,我们在神农顶也是走马观花地游览了几个景点。一是华中第一哨,这里原来是军队的营地,现在部队已撤走,只留下空置的营房供游客参砚,营房外的红旗还在旗杆上迎风飘扬。二是板壁崖,看到岩石形态奇特、千姿百态,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板壁崖虽没有云南石林那么震撼,但各有千秋,别有一番景象。三是神龙谷,看到了苍松的挺拔、花儿的娇艳、青草的嫩绿,听到了鸟儿在林间欢快的歌唱。看着幽深的山谷,看着山谷里浓浓的白云,不知神农架知名的国家珍稀动物华南虎和金丝猴躲在什么地方纳凉。
我们游览的第五个景区是天生桥。天生桥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,包括一座自然形成的石拱桥---天生桥,以及壮观的瀑布。除自然景观外,天生桥景区内还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,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水车作坊、面坊、豆坊、榨坊、酒坊等。淘淘在林间栈道漫步时还进行了丛林射击。淘淘的枪法现在很准,基本上能做到弹无虚发。
天生桥景区是森林与瀑布的完美结合,我们在天生桥景区游览,时而见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,时而在小桥流水的林荫中穿行,游览基本上晒不到太阳,清凉又解署,真是一个人间仙境。
我们游览的第六个景区是神龙洞。我们住宿客栈的女主人非常热情,动员我们一定要到神龙洞看看。神龙洞是一个新开发的景区,她老公在那里上班,一定要让她老公带我们参观一下,让我们不虚此行。
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曾在这个洞里居住,遍尝百草,辨五谷,开展农耕,因此得名。神龙洞现已开发800米,有亿万年前生成的钟乳石、石笋、石花等,在彩灯的照射下金碧辉煌,霞光万丈,别有洞天。
神农架的美,是大自然的杰作。这里既有雄伟的山峰、潺潺的流水,也有幽深的谷地、醉人的花香,每一步都是惊喜,每一次呼吸都是享受。虽说我们在神农架只游览了六个景区,但神农架的一草一木、一山一水都让我们留连忘返,它就象一幅绚丽的画卷,永远珍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。
作者简介:

张国祥,公务员退休。有文字散见于《黄石日报》《大冶报》《大冶发展研究》《铜草花》,有文章收录于《黄石政协文史资料汇编》《中国青铜古都--大冶》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》等。
